长沙曝光违法行人资料引激辩 警方此举是否超越权限

  发布时间:2008/7/25 12:26:54 点击数:
导读:法制网记者赵文明法制网实习生李杨  7月22日,一则公布有违法行人姓名和身份证后七位数字的公告出现在湖南省长沙市一些媒体上:这是长沙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首次通过媒体对城区内纠处的违法行人进行实名曝光。…

法制网记者 赵文明 法制网实习生 李杨

  7月22日,一则公布有违法行人姓名和身份证后七位数字的公告出现在湖南省长沙市一些媒体上:这是长沙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首次通过媒体对城区内纠处的违法行人进行实名曝光。

  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长沙市民针对实名曝光的争论,清晰地划成了两派。支持者认为,此举有望警醒违法行人,消除城区的交通隐患;反对者则认为,实名曝光特别是公布部分身份证号码,侵犯了个人的隐私

    单纯的教育和罚款苍白无力

    启用媒体实名曝光警醒市民

  今天早上8点,记者看到,在长沙市的远大路上,车流如织,一个行人身背旅行袋正准备翻越道路中间的护栏,被值勤交警现场拦下。

  这个行人指着前面两个从此“路线”到达对面的人说:“前面的几个人都是这样翻的。”

  “眼下长沙的行人和非机动车有5大交通陋习:闯红灯、不经过街设施横穿马路、进入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逆行、电动车等非机动车速度太快,这些交通陋习每年都会引发大量的交通事故。”长沙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秩序科负责人王振全告诉记者。

  据长沙市交警部门统计,今年上半年,长沙发生涉及行人交通事故282起,占交通事故总量的34.5%,造成68人死亡,27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8万余元。与此同时,全市发生电动车交通事故97起,占交通事故总量的11.9%,造成5人死亡,10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7.8万元。

  “最近全市正在对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违章行为进行集中整顿,警方想了好多种方法效果都不明显,单纯的教育和罚款显得苍白无力,因此,我们决定用在媒体公开曝光的方法,对违法行为形成警示作用,减少交通违法和事故隐患。”长沙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解释了实名曝光的初衷。

  交警支队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次公开曝光的违法行人共有6名,同时曝光的还有非机动车驾驶人违法情况。

    实名曝光是否侵犯个人隐私

    警方有无曝光违法人的权力

  那么,长沙市民是如何看待交警部门实名曝光违法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的做法呢?记者在街头进行了随机采访。

  在长沙市五一大道,一位行人在接受交警的处罚教育时说,过去经常看到别人不走人行横道都没事,所以自己也就没在意,现在才知道除要被罚款外,自己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也要被报纸曝光。

  “交警部门这种既处罚又曝光的做法对我们来说有点过重,我们接受教育还不成吗?”这位行人说,要是让亲戚朋友看到了,总觉得有点脸上无光。

  旁边一位市民说,如果要保护自己的“面子”,遵章守纪就是最好的保护。如果在公共场所违法,就不要再想着自己的“面子”了。

  记者对随机采访做了粗略统计,发现司机普遍支持这种做法,行人则只有半数左右支持。

  长沙市平安出租车公司驾驶员小李说:“平时在城区开车,最怕的就是碰到行人违章穿越马路,交警实名曝光违法行人的做法,我们支持!”

  还有人认为,行人与机动车违法早已成了我国道路交通中久治不愈的“顽疾”。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节”,造成了许多意外交通事故的发生。治理这样的“顽疾”需要下些“猛药”,而实名曝光可以说就是一剂“猛药”。这种做法可以触及到交通违法行为人的内心世界,促使行人在交通行为上明荣知耻,从而促进人们的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的进一步增强。

  持不支持态度的市民主要是担心此举会不会侵犯被曝光人的隐私权。

  有律师指出,对照有关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法律并没有授予警方对交通违法行为人进行曝光的权力。行人作为公民,只应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承担法律明文规定的责任。而除法律规定之外,任何人、任何机关,都不能、也无权要求行人对自身违法行为承担超出法律规定的额外责任。曝光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实际使有关违法行人承担了超出法律规定的责任,同时也因为姓名和身份证号码等属个人隐私,所以警方的曝光行为也侵犯了相关行人的隐私权。

  但记者采访的另一位法律界人士对这一观点表示明确的反对,他认为,一旦有人违法的时候,他的姓名权也将受到限制,警方这种曝光方式属于正当执法没有侵犯违章者的隐私权。而害怕实名曝光的应是不愿遵守社会规范且不想承担相应责任的人。

  但他同时表示,曝光违法行人身份证号码的做法不妥,应该防止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报纸公布的身份证号码伪造假身份证进行违法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07修正)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迎奥运文明执法工作的通知
 

上一篇:法院研讨“死亡博客”案 引出“人肉搜索”法律问题 下一篇:权威披露:最高检恢复重建后直接复查的第一起冤案